親愛的旅行者們:可以一邊旅行一邊寫作,或是拍照、畫畫,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。有些題材,具有出書價值,有些並不。可能不是出版業界的人,很難捉摸出版社的標準,或是讀者群的偏愛。我們在看過許多提案之後,想利用這個單元,來跟喜歡旅遊創作的人,有些分享。目的:
1. 想出書,提案之後,沒有被出版社接受者,可以因瞭解原因,而釋懷。
2 躍躍欲試者,可以透過我們的建議,提前做規劃,以便在旅遊中可以收集全備的紀錄。這樣的出版機率是最高的。
透過上述兩點,列舉幾個令出版社為難的狀況:
1. 提案很有創意,也很有市場,但是資料不足,內容不夠,提案者已經結束旅程,礙於經費和時間,不可能再去一次。(所以,出發前,不妨先跟出版社聯繫一下)
2. 出版社很喜愛你的題材,但是你的圖片全部不能用,因為電子檔案太小。(這樣也是白搭,所以要先問過印刷所需之檔案大小)
3.你的圖、文沒有問題,但是你個人很有想法,編輯講一句,你講十句(學習信任專業,不要太多的預設和堅持)。
最多投稿者,所提案的,常常是「個人旅遊心情筆記」,這是機會最低的。原因:
1. 這種類型充斥於部落格,到處可見,並非需要掏錢買書。
2. 讀者對提案者很陌生,對於文字中的情感、個人細瑣小事、人物的認同,不會有提案者自認為地高。
3. 所旅行的地區,是大家只要有錢有閒都可以去的,並非特殊而難以到達。
4. 難以到達的地區,也要看大家有無憧憬,夠不夠夢幻。
5. 趨勢是,大家都愛寫,愛拍,愛做部落格,熱衷展現自己勝過對別人的好奇。
6. 投稿者寫的,很多是第一次前往,約15~40天左右的旅遊紀錄,如果是「日記」,雖然日記不會每個人都寫一樣,但是日記人人會寫,所以就適合部落格,不適合出版。
我最愛提的例子,是「三毛旋風」。關於三毛與沙哈拉沙漠、荷西、愛情......。我們的時代很難誕生另一個三毛。why? 原因有很多,先提個兩點:
1. 當時只有三家大報紙,副刊只有中時和聯合。從小學生到阿公阿媽都在再看同一位作家的文章。所以沒有人不知道三毛。如今呢?副刊全軍覆沒,文學式微,電子媒體眾多,你無法像過去的作家,擁有一個媒體,就擁有台灣所有人的心。現在你就算在100個媒體中,出現20個,也不叫做紅。
2. 三毛時代已經過去,就是毫無旅行風氣,大家最多只在參加救國團活動,那個時代完全結束。如今呢,「旅行」沒有神秘,成為「必須」執行的活動,我們不需要透過別人的描述去看這個世界,我們已經親身在體驗一切。
但是直到今日,大家仍舊喜歡寫這類的東西,就是「我自己」「我如何」,問題是,如果你是完全的新人,究竟你打算用什麼管道讓大家認同你,如同去認同一位「名人」,以致於你所有的「我如何」都被看成重要的訊息?在旅遊文學或是遊記類的領域,能穩定出書的,你可以去審視一下:他們往往是媒體常邀請的人,可以談美食,可以談文化,可以談藝術,除了旅遊之外,他們還是別的領域的達人。他們開始寫旅遊書前,其實已經在文藝圈擁有一定的人脈與明確定位。
所以,把屬於極個人的主觀旅遊經驗,留給部落格吧。(比如本部落格的「總編輯私房隨筆」,純寫爽的,拿去出版,才不會有人買)
下次再跟大家聊聊,既然最多人寫的是遊記,那麼遊記形式,如何才有出版價值呢?有空再來。(太雅出版 張芳玲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