溝通是每個人每天生活中會面臨到的事,但卻常常因為一句話講得不好壞了氣氛、搞砸了重要會議,
使彼此關係僵持不下,而後悔不已。然而,交談是要給予對方完全的注意力,重點是在於「聽」,而不在於「說」,很多人在溝通中卻急於著「說」,忘了去聽對方的需要。「聽」,不只是聽字面上的意思,正確的傾聽是要「好好地聽,正確地聽,用心去聽」。如果能預備好心,好好去聆聽對方的想法、感情或意圖,就更能夠達到圓融的溝通。
書中特別提到,帶領人和團隊的領袖及潛在領袖,應該如何提問、如何傾聽、給予回饋,以及如何溝通。提問與傾聽的態度也決定了接下來與對方的互動模式。不論你是什麼職業,本書都能幫助你知道如何賦予對方動機,帶來改變和成長。此外,書中內容也十分適用於家人和朋友關係當中。
學會聆聽,教你十大溝通原則:
1.我和身邊的人時常對話嗎?
2.我是否努力除去對工作或對方的成見和偏見?
3.我能否在談話中,與對方產生共鳴?
4.我是否表現出對對方的重視和關心?
5.我能否營造出有生產性對話?
6.我能否能客觀掌握事實的狀況?
7.我能否包容對方的情緒?
8.我能否理解對方的需求和意圖?
9.我對於和我不同和差異的人,有什麼樣想法?
10.我用什麼方式表達我想說的話?
試讀
重要的溝通時刻,你是屬於哪一類型的傾聽者?
人的對話大部分屬於「聾子們的對話」。因為人們什麼也不想聽,只發洩自己想說的話。
交談時,表面上看起來差不多,實際上達成的溝通卻有很大的差異。若想要把話說好,聆聽對方說話比什麼都來得更加重要。所謂「以聽得心」,側耳聆聽,才能夠得到對方的心。藉由傾聽,便有可能贏得對方的心。傾聽,就能夠用心靈來溝通,也就是說,「聽對方說話」正是把話說好的祕訣。
以下五種類型,看看自己屬於哪一類型的傾聽者:
第一類型
雖然對方在說話,但是聽的人常常沒有接收到傳達的內容。可以說實際上沒有在聽對方說話。
第二類型
表面上假裝在聽對方說話,看起來好像在聽,其實心裡想的卻是自己的事情。
第三類型
在聽對方說話,選擇自己想聽的來聽。
第四類型
對方說話時,給予充分的聆聽,不論對方說什麼,都專注地去聽對方說話的內容。
第五類型
全神貫注的聆聽對方說話的同時,一面推測對方的想法、感覺和意圖,一面向對方確認自己理解到的內容。努力去了解藏在話語裡面真正的意思。
測驗結果:
第一類型:在溝通時常常無視對方的存在
這樣的模式,會讓你們的溝通模式很難產生交集,因此無法和對方繼續溝通下去。
第二類型:你只是假裝在聽
假裝在聽,其實在想自己的事,便無法接收到對方要傳達的訊息。對方也會感受到聽的人心不在焉,只是態度上假裝在聽,如果這樣的談話繼續下去,對方就會感受到不快。
第三類型:選擇性的聽自己想知道的
這樣的談話結束後,就會發生對方說的、和聽者聽到的兩者間有出入。對談話的內容產生誤解,或不記得談話內容的某些部分。
第四類型:你很認真的洗耳恭聽
對方能夠感受到聽者認真地在聽自己說,聽者也能夠理解談話的內容,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。在實際的溝通當中,確實的洗耳恭聽多半不是那麼容易的事。然而,光是洗耳恭聽還不夠。
第五類型:你是最佳聆聽者,懂得運用同理傾聽
史蒂芬‧柯維說過,同理傾聽就是「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,用他的方式來看世界,並努力去理解他。」同理傾聽是聽出對方話語當中的言外之意。這時對方可以感覺到自己充分地被了解,繼而敞開心扉,更多投入在溝通當中。
交談時,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是「我用誰的觀點在聽對方說話?」同理傾聽不是用自己的觀點去聽,而是以對方的觀點來聽。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,乃是站在對方的立場。此外,不把焦點鎖定在對方的言談或使用的單字上,而是努力去了解訊息的涵義。當我們撇開個人議題,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議題和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情上,就能夠和對方產生共鳴。一旦共鳴形成,真實溝通與雙贏的可能性便大為提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