貧窮200cover.jpg

做人不成功,有錢也沒用!-貧窮教會我的事

台北讀者-林銘晨

  最近看了《貧窮力量大》這本書,又在商周看到何飛鵬在寫的一篇專欄《正確的人生觀》,實在是心有戚戚焉。他出身並不富欲,雖然沒有挨餓受凍,但四十歲以前從沒脫離貧窮的陰影。因此,腳踏實地的掙錢,因為並不容易,所以更珍惜辛苦掙來的一分一毫,也讓他對任何事,從來不會產生非分之想。

  我突然想起從小母親就常常對我們說:「我沒有什麼能夠給予你,既不富有、也不是有名望的人,所以我只希望你們將來做的每一件事,都能問心無愧。」母親出身鄉下,學歷不高,很早就出社會做生意,幫家裡分擔煩惱。因為資源有限,很多事物都必須和兄弟姐妹共享,因此,當她拿到人生唯一一次的零用錢時,雀躍無比,她說:「我到現在還收藏著那枚十元硬幣。」

   即使後來嫁給父親、生活也逐漸好轉,她也總是數落我們浪費。她對人大方,但對自己總是小氣的不得了。有一次,我看到她拿著紙板,用剪刀剪出自己的腳型,我問她在做什麼?她說她的雨鞋鞋底有點破掉了,有時會跑進一些水。我說怎麼不買一雙?她說,還可以再用,並且對自己想到的補救辦法相當得意。即便,那只是一雙二百元的平價雨鞋。

   我常常跟她說,你又不是真的那麼窮,為什麼老是捨不得換新呢?她「因為我的錢都是辛苦耕耘得來的,很辛苦,不是有錢就一定要花,有些東西,能用就用,等到真的不能用了,再換新也不遲。把一個本來要被淘汰的東西,動動腦改變一下,其實也是一種樂趣。」後來,我總算能夠明白母親的心情了。她把省錢,當成一種樂趣,她用身教,潛移默化的指導我們一種該有的人生價值觀。她把東西的價值發揮的淋璃盡致,全是因為從小的環境不允許她浪費,即使生活改善了,還是會提醒自己,她曾經那麼窮困。

  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我和哥哥,不太會將「父母應該給予我們什麼」這樣的思想合理化。求學過程中,看到很多同學物質豐裕,對於父母所給予的物資,視為理所當然。也曾經很羡慕別人,但總是想起媽媽怒斥的可怕嘴臉:「你要那個幹什麼?」有一天,一個本來將父母任何事視為合理化的同學,因為爸爸要節制他的浪費,於是減少零用錢的給予。這個同學,彷彿從天堂掉到人間,一臉世界末日就要來臨的樣子,我以為發生了什麼大事,原來只是零用錢從一個月的八千變成六千。但這對於一個月不超過四千的我來說,這件事沒什麼,六千,是一個很寬裕的數字。

   後來我終於明白這兩者的差別,人總是會因為擁有太多,而對很多事都視而不見,如何在有限的資源裡,將無限的潛能發揮出來,這樣的人,才是最富有的。我相信母親的本意很簡單,只是希望我們要珍惜身邊的一切,不要浪費。但這卻也讓我對這樣的行為有了不同的體悟。

   告訴自己,其實自己是貧窮的,不論在哪一方面,因為知道自己任何方面都不足,於是才有進步的空間,也才能冷靜想想下一步該怎麼走,縱使最後功成名就,那個建立起來的人生價值觀,也不會輕易的忘記。對任何事更不會有非份之想,人生,就是應該對自己負責。

   怎麼負責呢?母親說:「做人不成功,有錢也沒用。」我很慶幸媽媽並沒有用物欲滿足我們、放縱我們,她的貧窮觀念,促使我的獨立,不知不覺的也增加了一些韌性,這樣的生活,對我來說,比直接滿足我要來的充實、光彩。在《貧窮力量大》一書中,有一句話是那麼說的:「決定人生的價值是來自於『成長的經驗』,深刻的經驗就是人生的價傎,而不是錢財的有無。」

   我從來不覺得貧窮有什麼丟臉、可怕的地方,我覺得抱持偏差的觀念自怨自艾來看待自身的貧窮,只是因為不敢正視自己的處境;而那些瞧不起他人的富家子弟,他們所擁有的江山創辦人,又有哪個不是因為正視貧困而努力奮鬥,才有今天的成果呢?也許,每一個人都該認真的想一想自己貧窮的部分,全力以赴,好好做,一定會有成果。即便短期內沒有即時的回報,但時間一久,一定可以達到的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太雅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